牟錦芬(研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)-松樁
此壺以一段松樹樁為造型,以寫實的手法,通過運用各種雕塑技法,展現松樁老干遒勁斑駁的肌理,松枝傲骨的不屈與高潔,使松樁之鐵骨冰姿引起觀者共鳴,感悟生命的氣魄。
壺為古松松樁造型,壺體為一不規則若圓筒形的松樹樁,結疤錯落有致,或凸起或斑斑駁駁,壺身及蓋面新生松針叢叢,自然生機。通體觀之,松樁茶具剛勁有力,比例協調,氣韻渾樸,一派天成。
吳行其(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)--樹樁套組
三友樁 泥料,原礦老青灰 容量,350cc作者,張偉軍,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
~整器散發著吉祥、大氣的韻味,梅花嵌蓋,蓋面平整,完美貼合,壺身松竹梅融為一體,器型周正,飽滿的曲線上延升,松樁為造型的壺嘴。壺蓋上的松鼠為整器增加了幾分靈動。松竹梅合稱“歲寒三友”,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,也借以比喻忠貞的友誼。
那么,你知道這松干,龍鱗斑駁的肌理,是如何制作的嗎?
松干的制作技法,分三個層次推上薄片泥,第三層更小一點,周圍的感覺要自然活潑,順勢天成,不能太死太規矩,泥料的應用一般可以內外兩層有所區別,俏色為之。
松樹的小枝條,以貼竹葉的尖刀切出,用水粘貼到松干的枝梗上。
《宜興紫砂傳統工藝》
一把嶙峋斑駁的松樁壺,尤其是精工的藝術品,制作時間特別長。那么如何長時間使紫砂坯體保濕、吸濕,而不干掉呢?這就需要用到套缸,紫砂坯體保持溫度的儲存之所。
套缸,下半段隔層下存水,與上半層有小孔相通,缸蓋上用油紙、塑料布封蓋,下襯一層薄布,防止塑料吸濕成水滴往下掉,所以缸里的濕度很大,為很多作品長時間地精加工提供保證?,F在多以塑料箱代替,但一些傳統藝人和講究的人,還繼續使用套缸。
《宜興紫砂傳統工藝》
一件壺坯有些發干的時候,一般的藝人會用一個小噴水壺,將水霧噴在壺坯上。而壺藝大師的做法是,把壺坯放進套缸里,旁邊放一塊濕泥,利用濕泥散發的潮氣,以及套缸底部漫溢上來的水汽,慢慢緩解壺坯的干燥。
這樣的壺坯,通體干濕均勻,進窯燒制,不易開裂。顧景舟大師即是如此教授課業。
重器推薦:《松樁套組》泥料:原礦極品紫泥容量:750cc 小杯150cc作者:李洪明(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)
一件精品紫砂松樁作品,絕不是輕易便可得,需要陶藝家超高的紫砂制作技藝與藝術造詣,在制作過程中的每個細節,都顯露出壺藝大師們的孜孜匠心。
本文由 紫砂學堂 作者:古宜 發表,轉載請注明來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