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泥料相互柔和、擠壓形成自然紋路(如類似云紋、水波紋、旋紋、編織紋等)的陶瓷裝飾技法。
絞泥工藝發源于唐代,是唐代絞胎工藝與紫砂制壺工藝的結合,體現了我國制壺工藝的最高水平,日本、韓國都有類似的工藝,只是此工藝傳入日本和韓國比較晚,因此這種工藝的表現形式方面相比較與我國就比較少,僅有瓷器作品。
紫砂陶刻、貼塑是我們最熟悉的裝飾工藝,今天我們來看其他裝飾藝術,帶你走進綺麗的紫砂裝飾世界。
絞泥工藝難度大,制作成本高,是我們傳統紫砂制壺工藝和傳統絞胎工藝的結合與創新。通過絞泥裝飾,紫砂壺的表現方式更加多樣,變現形式更具有視覺沖擊力,不僅增加了紫砂壺的工藝難度,更增加了紫砂壺藝術的觀賞性,是我國紫砂壺藝術中的瑰寶。
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泥料相互柔和、擠壓形成自然紋路(如類似云紋、水波紋、旋紋、編織紋等)的陶瓷裝飾技法。
絞泥工藝發源于唐代,是唐代絞胎工藝與紫砂制壺工藝的結合,體現了我國制壺工藝的最高水平,日本、韓國都有類似的工藝,只是此工藝傳入日本和韓國比較晚,因此這種工藝的表現形式方面相比較與我國就比較少,僅有瓷器作品。
又稱“鎏金”,用金粉調成糊狀,根據設計圖案在燒成品上描繪,再經過600至800℃低溫烘烤。
主要是在素胎紫砂器上髹以黑漆、朱漆等,然后再加以彩繪,經百年光陰依舊金碧輝煌。
紫砂髹漆彩繪裝飾,是紫砂傳統裝飾技法之一。
髹漆[xiū qī]彩繪流行于明末清初。所謂髹漆彩繪,主要是在素胎紫砂器上髹以朱漆或黑漆,然后再加以彩繪。
雕漆,又叫剔紅,在紫砂壺表面髹數十道大漆,再用刻刀在漆層上剔刻出精美的花紋圖案。主要作為宮廷用品,極為珍貴,民間很少見。
紫砂雕漆工藝無疑是中國手工智慧的一大成就,融合了將兩者合一的技術和雕漆藝術的精美,是雕漆工藝不可或缺的一脈,也是紫砂壺各類中的貴族。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夏更起曾到過貢元漆藝工作室,老先生看到完成后的雕漆紫砂壺后很高興,評價頗高,認為該壺的制作水平在國內一流,無疑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之作。
據目前可查,紫砂雕漆工藝出自明代萬歷年間,因當時紫砂工藝尚為粗糙,難入皇家之眼,一代大師時大彬匠心獨具,在珍貴的紫砂胎外飾以層層大漆,漆色多為朱紅,再雕漆成圖,使一把普通的紫砂壺不僅色澤鮮亮,而且集繪畫、文學、雕刻等多種藝術于一身,可謂“色藝雙絕”,最終得到皇家青睞。其工藝價值、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都不容置疑。
5泥繪
用紫砂泥料打成漿糊狀,在坯體上堆繪成畫,以線條的粗細與長短,面積的大小與厚薄來展現畫面事物的虛實與遠近,如同薄意浮雕,有鮮明的層次感。
借鑒銅器中的"金銀錯"工藝,先在紫砂坯上圖形凹槽,燒成后嵌入各種材料,再銼平磨光,使紫砂器上展現出鑲嵌形成的精美紋樣.
多用玉、金銀、瑪瑙、象牙、珊瑚、紅木等名貴天然材質,展現華貴精致,富麗堂皇的效果。
在紫砂坯體稍干后,刻出設計圖案,再嵌入對比鮮明的其他色泥料,使壺燒成后外觀色彩亮麗,斑斕奪目。
將金、銀加工成薄片,一般包裹在壺嘴、鈕、把、蓋以及口沿處,既可保護包裹部位的碰擦損傷,又增加藝術觀賞的效果。
9鏤空
鏤空是陶瓷器的傳統裝飾技法之一。指在陶坯體上透雕花紋。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已有透雕圓孔為飾,山東大汶口出土的薄胎黑陶把杯,把柄上就有多種鏤空紋飾。漢代到魏晉時期的各式陶瓷香薰都有透雕紋飾;宋以后鏤空裝飾日益發展;清乾?。?736-1795)時燒成鏤空轉心、轉頸及鏤空套瓶等作品。
在中國陶瓷工藝品中,鏤空裝飾手法古老,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就在陶器上出現了。鏤空紫砂壺,在中國大陸很少見到,而據流傳于歐洲的外銷紫砂壺信息顯示,在公元1700年前后(清康熙朝)的外銷紫砂壺中,它卻流行。這種具東方情調的鏤空紫砂壺是宜興陶匠為歐洲市場特制的。鏤空紫砂壺造型各異,工藝精湛。鏤空處都有兩層胎體,外層為鏤空層,有梅花、竹枝、蓮和鷺鷥等紋樣題材,內層為“壺膽”。其空靈之形態,給人無以言狀的美感。
本文由 紫砂學堂 作者:古宜 發表,轉載請注明來源!